处暑丨夏未央,天渐凉
处暑丨夏未央,天渐凉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。通常在每年的8 月23 日前后。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。夜晚观北斗七星,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“申”(西南方向)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之意,“处暑”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,气温将逐渐下降。处暑是一年当中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
处暑至,暑气止。暑气遁入草木山林,于黑暗无声处枯萎,如一记休止符,停在了处暑这个段落。
处暑一到,秋天就真的来了。早晨醒来,清风拂面,沁人心脾;中午的阳光已不太灼热;夕阳黄昏,落霞与孤鹜齐飞;晚风徐来,吹皱一池秋水。天地,在夏日的一阵热烈疯狂之后,显示出了它温婉平和的美。
处暑三候
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
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
处暑民俗
煎药茶
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。每当处暑期间,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,先去药店配制药方,然后在家煎茶备饮,意谓入秋要吃点“苦”,在清热、去火、消食、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。
拜土地爷
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,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。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,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,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,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。
开渔节
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,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,每年处暑节气,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。
处暑养生
调整作息,缓解秋乏
处暑期间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所以,人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乏”。
为防止秋乏影响正常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,做到早睡早起、适当午休、多伸懒腰,有助于缓解秋乏。
饮食清淡,润肺防燥
处暑后燥气明显,肺易受伤,容易出现咳嗽、肠胃炎、支气管炎等症状。此时饮食宜益肾养肝,润肺养胃,少食辛辣、烧烤类食品,以免加重秋燥。
多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菠菜等,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,做到少食多餐。
早晚添衣,睡觉盖被
俗话说: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,因为热往外走之时,必有寒交换进去。
但是,早晚气候温差大,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,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防胃病复发,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。
轻松运动,调养精神
处暑之后,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,加上秋干气燥,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,此时应注意收敛情绪、维持心性平稳。
处暑诗词
《 处暑》
左河水
一度暑出处暑时,秋风送爽已觉迟。
日行南径斜晖里,割稻陌阡车马驰。
天地有大美,唯在处暑日。
生命有大美,恰在停留间。